复星医药荣获“2023年度最具研发实力创新型企业”奖项

发布时间:2023-12-18 内容来源于: 浏览量:

内容来源:复星医药


近日,由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合体(CBIITA 联合体)发起的“第四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国际峰会”暨“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颁奖典礼”在杭州举办。自2020年起发布以来,已连续评选4届,始终秉持着“树立行业标杆,激发创新潜能,厚植创新土壤”的宗旨,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转化领域的风向标奖项。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凭借持续的创新研发投入及领先的研发成果转化力,获得“2023 年度最具研发实力创新型企业”奖项。


历经近30年的发展,以制药业务为核心,开放式、全球化的创新能力始终是复星医药的核心驱动力。关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复星医药形成了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自身免疫、中枢神经、慢病(肝病/代谢)等核心治疗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持续提升FICFirst-in-class,即同类首创)与BICBest-in-class,即同类最佳)新药的研究与临床开发能力,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2023年前三季度,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人民币42.91亿元,同比增长13.67%;其中,研发费用为31.55亿元,同比增长10.22%,在同业中保持研发投入领先。

近年来,复星医药创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款新产品及新适应症陆续获批上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已获批四项适应症,并持续深化在肺癌、消化道肿瘤等领域的差异化、多维度布局,惠及更多患者;国内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6月于中国境内新增获批二线适应症(用于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截至目前,该产品已惠及超600位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同时,自主研发及许可引进的多款产品陆续进入关键临床及审批阶段。自主研发的MEK1/2抑制剂FCN-159片两项适应症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评审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其中用于成人I型神经纤维瘤治疗于中国境内启动III期临床研究;FCN-338联合阿扎胞苷或化疗治疗髓系恶性血液疾病于中国境内启动II期临床研究;ET-26(注射用甲氧依托咪酯盐酸盐)用于成人全身麻醉诱导于2023年10月于中国境内启动III期临床研究;此外,许可引进的DaxibotulinumtoxinA型肉毒杆菌毒素(项目代号:RT002)的医疗适应症(治疗成人颈部肌张力障碍)、盐酸替纳帕诺片(项目代号:Tenapanor)用于控制正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成人患者的高磷血症的上市注册申请均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截至2023年上半年,复星医药主要在研创新药及自研生物类似药项目超70项。其中共有5个创新药(适应症)、10个仿制药(适应症)获批上市;4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适应症)、34个仿制药(适应症)申报上市(NDA);7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适应症)于中国境内获批开展临床试验(IND)。

中国医药产业聚焦方向和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医药市场的创新程度逐步升高,研发加速走向差异化、全球化,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落地,创新药进入商业化放量“加速期”,创新产品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已在制药业务收入中占比超三成,创新反辅为复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良性循环。

复星医药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已逐步迈向创新深水区,伴随“而立之年”的到来,坚持创新驱动、产品驱动,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丰富产品管线。未来,复星医药将致力于成为对接源头创新、助力成果转化的领头者,推动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
x

抖音二维码

扫一扫